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實現多贏,共同發展?昨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李鐵認為,京津冀一體化要打破行政色彩,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決不能再造出另一個“特大城市”。
各城市要有分工避免惡性競爭
新京報:近日,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京津冀三省市帶來重大利好。目前媒體報道最多的是《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方案,也就是“1+9+3”方案,對此如何評價?
李鐵:這只是前兩年提出的一個方案??梢源_定的一點是,無論*確定的方案是怎樣的,京津冀一體化應該是打破行政色彩,突出市場化配置各類資源,防止通過行政手段形成又一個“特大城市”,這才是真正解決京津冀發展瓶頸的方法。有關部門可以利用市場讓各類市場要素在一體化的過程中能夠均衡配置,以防止出現資源再分配時過度集中的問題。
實際上,在一體化的過程中,有一種觀點是要“保北京”,京津冀一體化是要服務于北京的人口疏解,這只是目前政府的考量。北京承載了那么多的優質資源,當然也必須要承載人口的進入。所以指望通過行政手段,指望完成人口的疏解,來推進一體化,可能存在很多問題,這更多的代表北京市的利益,而忽視了一體化中津冀所承擔的角色。把人口疏解作為一體化的目標,無論從短期看,長期看都是有很大的問題。
新京報:你剛才提及在一體化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市場化的原則,如何來實現?
李鐵:目前北京的產業結構是以服務業為主,天津是工業,河北也是以工業為主,不過水平不高。一體化會涉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調整中一方面要注重津、冀工業產業結構的互補性,避免同構競爭,另一方面,北京在服務業外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讓遷入城市的服務業出現同構化現象。北京的服務業如何向外輻射,讓河北的就業結構得以調整,應該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大文章。
新京報:國家有關部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李鐵:國家有關部門不能限定一體化城市應該做什么,但是要限定不能做什么,市場化是原則,行政手段只是輔助。在一體化過程中,增量各大機構也好,服務企業也好,工業企業也好,它可以自由選擇地點,但是不能出現各個城市間的惡性競爭,各個城市要有分工,政策上應該有所區別。
新京報:由于各個城市的地位不同,有的城市很可能話語權偏弱。
李鐵:對。這是容易出現的問題。所以,就像我前面講的,京津冀一體化一定要打破行政色彩,從國家層面對資源、市場要素全面統籌考慮,全面協調,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公共服務資源應逐步互通互聯
新京報:有學者認為,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各大中央機構和教育機構應該逐步遷出北京。
李鐵:這是存量和增量的問題。所謂存量,指的是現在已經在京的各類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和教育機構等。增量是指要新建的各類機構。在這方面我想應該尊重一個事實,就是北京未來人口的增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北京已經集中了大量的優質資源。當前的政策只是要放緩人口增長的速度,為基礎設施的改善提供時間和空間。因此,政策的重點應該是解決增量的問題。就是新增的人口、產業、企事業單位不能再落戶到北京,外來人口的增長速度也根據產業政策,優質資源的再配置政策適度放緩,這是要通過行政和市場雙向調節的。
新京報:具體來說呢?
李鐵:例如,政府要限制工業企業和央企、總部,新的教育、醫療資源的進入,要限制各類單位新增編制和機構向北京遷徙,但是可以選擇北京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和津冀的中小城市落戶。
新京報:如何讓增量遷出的積極性更大一些?
李鐵:首先這需要遷入地在交通、公共服務方面能達到和北京相似的水平。另一方面,增量機構的待遇問題、戶籍問題,需要和北京是相同或者類似,這樣遷出人員才會有更大的積極性。
新京報:在執行層面,應該如何操作?
李鐵:總的思路應該是打破三省市現有封閉的公共服務體系和資源體系,讓三省市逐步實現互通互聯,轉移人口可以享受到和北京同樣的公共服務水平和資源。
一體化要強調京津對河北輻射
新京報:與長三角一體化和珠三角一體化相比,京津冀和它們的異同點有哪些?
李鐵:長三角在發展初期主要通過上海的工業輻射,國有企業的帶動,江浙在經濟戰略層面上的開放推動了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珠三角發展是通過香港的外貿、服務業的帶動,形成強大的訂單產業?,F在反觀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它們的共同點是互補性很強。而京津冀之間的互補性不明顯。
新京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鐵:北京的服務業輻射主要是在城市內,對周邊城市的帶動較小。天津的工業輻射也主要是對下轄區域的輻射,對河北的帶動不大。北京是政治中心,天津是港口城市,在優勢上河北無法與這兩座城市比擬,這也是發展相對落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京津冀一體化中,一定要強調京津對河北的輻射功能,這個非常重要。
新京報:有人講由于京津無論在政治地位,還是經濟地位,都比河北強勢很多,所以以往雖然也講一體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李鐵:這就是以往行政區域思維的弊端。北京、天津都希望把*的資源放在本市,不希望外流,但是這又會導致城市管理出現問題。所以一體化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行政思維。國家有關部門作為總的協調部門,要讓三省市間交通等基礎設施貫通,公共服務實現流通,這才能實現一體化的目標。
新京報:如果要設計一個時間表,京津冀一體化何時能形成一個雛形?
李鐵:時間上不好講。我想現在可以考慮10年內京津冀一體化會形成一個好的有效的機制。剩下的時間留給市場,讓市場去合理配置,通過市場化,各個城市都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